ChatGPT仿佛橫空出世,傳統教育要如何做出改變?
不久前,懷進鵬部長在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上表示,“發展數字教育,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是大勢所趨、發展所需、改革所向,更是教育工作者應有之志、應盡之責、應立之功。我相信,只要我們攜手并肩,團結一致,搶抓機遇,共克時艱,就一定能夠揚帆遠航,勝利駛向更加美好的未來!”聯合國和世界各國都在積極行動,把科技作為應對危機挑戰、開啟光明未來的重要途徑和舉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更是發布了《一起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為教育打造新的社會契約》,提出“教育改革”的主張,從五個關鍵方面重新定義和改革教育。這五個方面分別是:教學、課程、教師、學校,以及跨時空的教育。教育家魏克禮說:“如果一個15世紀的人,穿越到21世紀,只有兩個地方是他熟悉的。一個是教堂,一個是學校。”早在一百多年前杜威也說過:“如果我們仍然以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無疑就是掠奪了他們的明天。”最近這段時間,ChatGPT仿佛橫空出世,將傳統教育逼到了墻角。教育工作者們,需要更主動地擁抱變化了。3月28日,在2023北京教育裝備展期間,一個教育論壇在首鋼園舉辦。規模不大,主題卻很有意思——“技術啟發下的教育新美好”。參與演講的有學生、老師、教研專家、校長以及企業代表,從五個不同的角度分享“新教育”,暢聊“新美好”。這五個角度分別是:學習、教學、教研、學校和科技力量。給教育以美好,屬文以記之。01學習:數字原住民如何看待技術?作為數字時代的原住民,北大附中道爾頓學院的學生張馨月表示,B站抖音是同學們常去的學習社區,上網課時會用ClassIn、釘釘。此外,她還在用Notability做筆記,用Procreate畫畫。技術對新一代學生的學習有哪些利和弊?其中,張馨月提到的第一個優點是——擴展視野。她還舉了一個例子:“我以前一直以為心理學是文科專業,內心勾勒的畫像是,一位穿著華麗精致的心理咨詢師坐在你前面,想法設法用一些觀點說服你。但后來我在社交媒體關注了幾位心理咨詢師的賬號,他們通過vlog對自己的專業知識、考核機制做了解讀。我才意識到,心理學除了文科領域,還涵蓋理科類的知識,像神經心理學,醫學和病理學等。了解完這些,我才發現自己真正的愛好屬于心理學的一部分。”此外,技術對學習的幫助還有資料檢索、便捷快速、放松身心等等。“像現在的年輕人,尤其是我的同學們,據我所知,好像沒有一個是不用B站、抖音,不打一些游戲的。”她也提到,“電子設備帶來的危害其實也是比較明顯的”,如果缺少自控能力,學生很容易沉浸在里頭,嚴重時就會危害身體健康。02教學:雙師課堂與線上線下融合教學“天宮課堂”就是國家天花板級別的雙師課堂,宇航員在太空,跟全國各地的同學上課。史家胡同小學的崔旸老師表示。在他看來,“雙師”型的教學,可以實現名師授課的覆蓋,使更多的學生能聽到名師的課,也發揮了名師的作用,解決困擾教育均衡發展的優質教師緊缺問題,也能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促進公平教育的發展。崔旸進一步介紹道,雙師主要給我們帶來三個轉變:學習場域的轉變、學習方式的轉變、教師專業成長。技術的進步帶來了學習方式的轉變,這種轉變既能激發學習者的興趣,又能讓教師的課堂變得更加靈動、更有魅力。在集團校多個異質群體之間建立了“學習共同體”,將雙師課堂常態化推進,在真實場景里讓學習更好地發生,讓教研即刻發生。雙師課堂的本質不是標準的技術或者固化的系統,而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或教研模式)。雙師模式將被應用于課前、課中、課后各個環節,被常態化應用于創新教學和協同教研中。03教研:一體化聯研,教師集群發展一直以來,北京海淀進修學校致力于教師成長和集群式發展,從解決老師教什么的問題到學生學什么的問題。比如,疫情爆發后,傳統的線下教學形態遭遇到挑戰。海淀進校通過“云資源”、“云研修”、“云科研”三位一體助力教師集群式成長。在云資源建設上,搭建“海淀·空中課堂”。云研修上,關注教師共性需求和個性需求,研發了通識課程、學科教研課程和不同教師群體研修課程,提升教師群體的在線教學能力。除了“云資源”、“云研修”、“云科研”,海淀進修學校林秀艷副校長還介紹了“一體化聯研”。從2021年10月開始,12個系列,40余場聯研活動,7個學科雙師課堂探索,覆蓋集團內9所學校,400余位教師深度參與。“一體化聯研”是以課例為載體的跨校跨地區的教研新樣態。通過技術工具與學習活動的創新聯合,開展在線教學、混合式教學、雙師教學和精準教學等。打破時空壁壘,實現優質資源共享和教師集群式成長。林秀艷分享了一個驚喜瞬間,“一體化聯研雙師課堂展示之后,來自全國各地的1500多位老師填寫了評課問卷,數據給出了評價反饋的依據,讓我們可以跟據數據分析不斷反思改進”。04學校:科技助力鄉村教育提升當我們關注鄉村教育,我們能發現什么?1)現狀:目前我國義務教育階段還有近1000萬的鄉村學生。2)短板:鄉村教師專業化水平、鄉村家長教育經驗、鄉村教育信息化環境、鄉村兒童學習體驗等等。3)挑戰:如何通過教育科技和信息化平臺優化鄉村教育教學環境和課程體系?如何提升廣大鄉村教師的專業素養?如何為鄉村的學生和家長開拓更有吸引力的學習方式?等等。以上同樣是鄉村學校——北京懷柔橋梓中學——郝曉麗校長的發現。同時,她還具體提到:“面對疫情背景下的新的教育形勢,作為鄉村校,班級學生人數少,學科教師人數不足,外出學習又受到了經費的制約,導致師生都缺乏優秀的同伴學習的力量。疫情之后,加劇了封閉的狀態,成為我們這種鄉村學校內部發展的一個痛點”。在多方努力下,橋梓中學成為海淀進修實驗學校的聯盟學校。近一年以來,雙方通過ClassIn教學軟件平臺,進行多次的深度教研。郝曉麗介紹道:“在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學教研過程中,我們緊緊跟隨海淀進修實驗學校的的腳步,以深度學習培育師生核心素養為引領,在抓教研做課改方面不斷學習。特別是在理解為先,單元教學設計的研究過程中,我們選聘了海淀進修實驗學校的優秀學科教師作為我們的首席指導教師,為鄉村學校的成長助力。”05科技:給教育以美好作為教育技術的代表,翼鷗教育基礎教育負責人劉慈航在這次論壇上表示,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要正視教育面臨的變化:1)新生兒的減少。服務的學生總數保持穩定或減少。2)雙減之下的供給側的改革,家長需求更加多元,但供應體系跟不上,供需之間的差距在擴大。3)疫情后,幾乎所有的師生一時之間成為線上學習者。未來的教育要從數量走向質量。而作為一家教育企業,翼鷗教育研發了ClassIn、TeacherIn、ClassIn X等教育科技產品,如今從關注“好教育在這里發生”到“給教育以美好”,體現的是對教育規律更深入的追求。“當我們提到‘好’,它更多像一個容器,有一個客觀的標準,在乎的是結果。當提到‘美’,有主觀的感覺在里面,更強調的是一種體驗、過程,結果可能不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或者好,但有反思,有體驗和收獲。”劉慈航分享道:“學習者們,從未像今天這樣被連接起來。我們有機會用新的方法,縮短一些距離,創設一些場景,給予一些美好。”結尾烏卡時代的不確定性,迫使教育領域要重新回答,面向未來的人才模型。ChatGPT的到來對教育領域的影響更為深遠。只關注刷題,培養知識和技能的教育目標已經跟不上外部世界的變化了。雙減之下,如何讓課堂提質增效,讓教育走向真正“育人”,走向“人之為人”美好教育?學校生態、教師素養是否足以支撐新課標的“核心素養”目標,是否足以讓教育從數量走向質量,從關注學生基礎性教育到關注每個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實現教育現代化?教育資源的分配杠桿是否能有效回應到“教育不均衡”的難題?好在,一批批的教育改革者正在致力于改變。基于教育的本質規律,不斷探索美好教育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