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保險產品將出現在銀行?儲戶睜大眼睛,別把保險當存款
最近,金融監管局發了一則與銀行代銷保險產品有關的新通知,很遺憾沒有獲得廣泛關注。在我看來這個通知對儲戶、尤其是年紀較大的人而言很重要。《通知》里最重要的一條是放開了銀行與保險公司合作的數量限制,以前一家銀行一個會計年度內只能與不超過3家保險公司開展保險代理業務合作,新政實施后沒有了數量限制。這意味著將會有更多保險產品進入銀行。很多人可能還不清楚在銀行還能買保險。我可以明確告訴大家不僅可以買而且是不少銀行工作人員非常重視的業務,甚至超過了對理財產品的推薦程度。銀行最大的特點是網點多,每天都會有人來辦理存款、取款、轉賬等業務,保險公司與銀行合作,給銀行一些提成讓他們幫著賣保險。由于提成比例較高,所以不論是銀行管理人員還是網點里具體辦業務的人很愿意配合,幫著保險公司賣產品。保險公司有一類產品同存款很像,叫儲蓄型保險,典型如年金險、增額終身壽險等。買了這類保險,哪怕不發生意外事故拿不到賠付,但能在到期后獲得本金和相應的收益,形式上同存款很像。不少人容易混淆,加上銀行工作人員為了高提成刻意推銷,糊里糊涂地買了保險,還以為自己辦理的是存款業務。我倒不是說儲蓄型保險必然不好,可在沒有搞清楚產品性質的情況下會發生供需錯配,未來發生損失。比如,大部分儲蓄型保險周期很長,短則5年,長則10年甚至20年以上。買了以后過個一、兩年繼著用錢的時候是沒法取出來的,一定要提前支取就得承受本金損失。你沒看錯,是本金損失,不是利息損失,存款則沒有這個問題,大不了利息不要了,提前取錢本金是一分都不會少的。此外,保險產品推介材料上提到的年收益率只是預期收益率,與保險公司的投資水平以及市場環境有關,可不像定期存款那樣是保證給到的。有些儲戶被高收益率吸引買了保險,到期后發現實際收益率還不如存款呢。銀行與保險公司合作代銷儲蓄型保險不是什么新鮮事,但之前受到合作數量的限制,提供的產品有限。未來一家銀行可能同10家、20家甚至更多的保險公司簽訂合作協議,推銷的保險產品多了,保險公司為了獲得更多的推介給銀行更高的提成。你覺得多給銀行的提成最終會由誰承擔呢?反正我不認為保險公司會犧牲自己的利潤、虧錢賣保險,所以羊毛出在羊身上的概率更大,而不明真相的儲戶便是那只羊。大家要睜大眼睛看清楚網點工作人員推薦的到底是儲蓄還是保險,前者是在柜臺辦理的,不需要簽額外的合同;后者在大廳或者某間辦公室交易,要簽風險提示書、保險合同等。辨別起來不算困難。此外,根據規定代售保險時需要錄音錄像,如果你發現被騙可以讓銀行提供,對方以各種理由拒絕提供的可以投訴到當地的金融監管部門。還是那句話,儲蓄型保險不見得不好,是一個不錯的多元化資產配置形式。不過,對一心只想存錢的人而言誤把儲蓄型保險當成存款往往會遭受意外損失,可能是金錢上的,也可能是時間上的。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關注、點贊,您的支持是對原創最好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