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紅旗汽車里的中美互利密碼
“這車好漂亮”,“紅旗車,國產的”,“就像我們的凱迪拉克一樣”……中美元首會晤期間有關汽車話題的互動,一直高掛在社交網絡的熱搜上。拜登對中國汽車品牌的欣賞脫口而出,不止為網友津津樂道,也寄予著兩國人民對共贏互利的真切期待。紅旗的Beautiful,無法掩飾的個體反饋背后,是中國汽車產業與全球汽車供應鏈共生共贏的合作密碼,一步一步進階,且是任何“脫鉤”“斷鏈”勢力所無法阻擋的。剛剛出爐的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今年1-10月,中國汽車出口392.2萬輛,同比增長59.7%。盡管統計口徑稍有不同,海關總署、乘聯會的數據也佐證,以全年為統計周期,2023年中國正式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回顧中國汽車的出口之路,2002年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時,全年汽車出口僅有2.2萬輛。2012年,中國汽車出口量首次超過百萬輛,隨后多年仍徘徊在100萬輛左右。直到2021年,這一局面才有所變化,中國汽車出口開始爆發式增長,平均每年一個百萬級跳躍。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2年,中國汽車出口量分別為108.2萬輛、201.5萬輛、311.1萬輛。以今年前10個月數據推算,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量超過450萬輛是大概率事件。兩年時間,連續超越德國和日本,出口猛增之后的中國汽車產業,正在加速擁抱全球市場。從薄弱底子走出來的中國汽車產業,象征了幾乎所有中國出海品牌的發展之路,以民族品牌為底色,以世界級品牌為夢想,有競爭更看重合作,從來不會把產業惠民以國籍做區隔。這里的“民”包括中國消費者,也包含熱情好客的全球各國人民。仍以汽車為例,中國長期作為全球最大汽車消費市場,以真金白銀支持了全球汽車品牌的發展壯大,有大眾、寶馬、豐田、現代,也有福特、林肯、凱迪拉克。新能源、智能化,催動汽車革命向深層次躍進,全球化共贏的底盤不僅不會掉色,反而要求更為緊密。紅旗在國人這里情懷加分,但若想壯大,不能局限在中國市場。也就難怪它的母公司中國一汽將“海外發展加速突破”列為四大攻堅戰之一,今年前三季度出口量同比增長177%,夸贊紅旗的,在拜登之前,還有挪威、沙特等國的消費者。特斯拉,也是“中國造全球銷”產業鏈協作的好例子,從舊金山灣區來到上海超級工廠之后,不僅滿足中國消費者,每月還有超過4萬輛“中國造特斯拉”銷往歐洲等地市場。作為最大汽車出口國,“中國造汽車”的成色越來越濃重,激勵國產品牌持續不斷地努力,也將惠及全球消費者和特斯拉這樣來華建廠的外資品牌。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世界各國之間合則兩利,斗則俱傷,中美關系如是,其他亦如是。北京商報評論員 張緒旺